
維他命D的7大功效與副作用(長期服用者千萬要注意)
維生素 D 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,因為它影響著全身上下各種的生理機能,然而全球卻普遍有維生素 D 不足的問題。在台灣,根據全國營養調查發現其中超過66%的民眾是缺乏維生素 D,只有不到2%的民眾體內血清維生素 D 為充足,因此國人在維生素 D 的營養狀況下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[1]。
維生素 D 是什麼?
維生素 D 是脂溶性維生素,體內合成與動物性食物提供的形式是維生素 D3(又稱膽鈣化醇 cholecalciferol),植物性食物提供的則是維生素 D2(又稱麥角鈣化醇 ergocalciferol)。
一般來說,人體內的維生素 D 主要來源是透過日照(特別是 UVB 輻射) 的化學反應在表皮皮膚下層合成的,一天只要暴露在陽光下10~30分鐘即可合成一天足夠的維生素 D3,如果日照不足的話,也可藉由飲食將維生素 D 攝取進體內。不過不論是經由飲食獲得或是皮膚合成的維生素 D,都是需要經過肝臟與腎臟將其轉化為具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 D 才能被使用的。而活化的維生素 D 對體內鈣的代謝與平衡具有相當重要的角色。早期發現當缺乏維生素 D 時,會導致兒童成長中骨骼沉積的鈣質不足,而使骨密度降低,從而容易彎曲變形,造成佝僂病 (ricket) 的發生。
💡目前美國及歐盟都是以目標血清內鈣二醇(25-hydroxyvitamin D)的濃度達到50 nmol/L(或20 ng/mL)時,可保障成人骨骼健康與降低骨折風險最低 [2][3][4][5]。
維生素 D 被推薦的實證功效(好處)有哪些?
-
治療佝僂病和軟骨症
1824 年就有人發現服用魚肝油可以對佝僂病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,但當時並不知道到底是魚肝油中的什麼成份起到的效果。直到1922 年,科學家Elmer McCollum 才確認是魚肝油中的維生素 D。現今醫療院所都會使用維他命 D 作為預防與治療佝僂病和軟骨症的方法[6] [7]。 -
與鈣合併使用預防骨質疏鬆
統整53次臨床試驗,共包含91791位受試者,發現維生素 D 和鈣補充劑合併使用,可防止髖關節或任何類型的骨折,但如果只服用維他命 D 是不能預防骨折的 [8]。 -
對抗多種疾病
可降低癌症、多發性硬化症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第一及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、罹患心臟病的風險、罹患流感的可能性等等,幫助增進各年齡層的健康 [9] [10] [11] [12] [13]。 -
可能幫助減輕憂鬱症
維生素 D 可能在調節情緒和防止憂鬱方面有起重要作用。有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 D 補充劑,對憂鬱症患者的症狀是有所改善的。此外,針對纖維肌痛 (fibromyalgia) 患者的研究中,發現有焦慮和抑鬱症症狀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 D [14] [15]。 -
可能促進減肥
有研究發現額外的補充鈣加維生素 D 具有抑制食慾的作用;在另一篇文獻中也發現,每日服用鈣加維生素 D 的人,比對照組服用安慰劑的人體重減輕更多 [16] [17] [18]。
維生素D有副作用嗎?
成人長期服用超過 4000 IU(=100 微克)高劑量的維生素 D 是不安全的,可能導致血液中鈣的含量過高。副作用包括虛弱、疲勞、嗜睡、頭痛、食慾不振、口乾、金屬味、噁心、嘔吐等等症狀。若是短期治療維生素 D 缺乏症而使用高劑量維生素D應在醫療院所的監督之下進行,避免自行服用 [19] [20] [21] [22]。
- 1歲以下嬰兒:400IU(=10微克)
- 1~70歲:600IU(=15微克)
- 71歲以上:800IU(=20微克)